相关应用产品如区块链企业应用服务平台、区块链商品溯源平台及供应链金融平台获国家网信办信息服务备案。
新订单指数为51.2%,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增长。从业人员指数为48.3%,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2019年12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总体保持扩张态势,增速有所放缓。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1.1%,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加快。从业人员指数为47.3%,与上月持平,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稳定。新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上。分行业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1%,比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2%,比上月回落3.9个百分点。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6%,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1.4%,比上月上升1.9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PMI均位于临界点之上; 小型企业PMI为47.2%,比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7%,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高景气水平。同时,步入老年化社会后,老年消费需求将成为消费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0.5%。也就是说,中国五年的消费增量相当于一个英国的消费总量。快递业务增长量、餐饮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仍处在较高水平,这与当前城镇化进度的加快互相印证,也是线上消费这一新消费模式的体现。而且,中国促进消费的政策持续加码。
2019年,中国的零售市场规模将比美国整整多出1000亿美元。而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创下十年新高。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告诉第一财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概念是指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12月1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未来发展看,中国消费前景非常广阔。在今年的消费结构变化中,有几大亮点值得注意。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表示,低层级城市和下沉市场成为电商消费的主要区域。
第二,中国居民收入在逐步增长。基于京东大数据的《中国消费市场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四五线城市的消费增速领跑各线级城市,体现出强大的消费潜力。未来消费增长潜力大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不仅消费增长强劲,消费结构和品类也持续优化,反映出较强的消费升级特征。
政府需要在社会公共产品(例如教育、医疗、养老等)投入方面加大力度,以降低中国居民防御性储蓄,从根本上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201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在促消费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部署。
沈建光表示,消费无疑是稳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建议从宏观和区域层面同时推进,将短期刺激和长期提振统筹兼顾,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
此后,各部委促进消费的政策不断加强,内容主要集中于稳定消费、增强消费市场活力、深挖消费潜力等。消费升级不仅仅是指消费总量的增长和品质的提高,还包括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提升,其本质是消费者总福利的提升与改善。从消费群体来看,王军表示,一小一老将成为未来推动消费增长和消费升级的重要来源。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 (CCI)在2019年初重拾升势、创下10年新高。随着外部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的放缓,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将受到影响,下沉市场或成为电商平台的新选择。同时,消费升级亮点纷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872亿元,同比增长8%。章俊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国经济周期性下行压力不会改变消费升级和消费转型的大趋势,虽然实物性消费增长会持续疲软,但服务性消费将成为支撑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是, 积极推进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注重都市圈消费的发展;二是,着力破除基础设施薄弱、消费者权益保障缺失等下沉市场的消费痛点,促进下沉市场消费的健康发展;三是,坚持稳就业、稳预期、稳经济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四是,中长期持续推进居民收入提升计划和中产阶层壮大计划。事实上,中国的消费总量有低估。
一系列数据表明,随着消费规模持续扩张,中国将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都市圈消费也是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极。
第三,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覆盖面在扩大,有利于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消费升级结构优化我国消费升级的态势日趋明显。2019年双11交易额再次刷新纪录,所有平台的总交易额较去年增长31%, 达到4100亿元人民币(合580亿美元)。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发布多个举措促进夜间消费。
根据京东大数据,近年来中国消费80%以上发生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12大都市圈,都市圈消费在全国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认为,消费无疑是稳增长的重要发力点,中国经济周期性下行压力不会改变消费升级和消费转型的大趋势。
中国消费总量有所低估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近日在媒体上表示,2018年中美消费规模差距已经缩小到2800亿美元,中国消费规模相当于美国的95.36%,保守估计,中国在2020年就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报告》称,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电商在下沉市场的不断发力,县域地区的消费表现上佳。
京东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第一财经表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8万亿美元,零售市场规模已接近美国。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加码、居民收入增长,中国消费前景广阔,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继续增强。
中国消费正在高基数基础上加快增长。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约9700美元,未来将向高收入水平迈进,收入的增长意味着居民消费能力在增强。王军表示,由于统计体系自身的缺陷和不完善,一些事实上存在的新型消费等经济活动,其体量正在逐渐变大,但并未被纳入统计范畴,而这部分恰恰是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才可能出现的现象,典型代表如最近几年火爆的直播、家政共享、出租共享等形式,所谓隐性经济正在扩张。而部分市场机构的预测更为积极,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零售市场规模预计将增长7.5%,达到5.636万亿美元,而美国增长率为3.3%,达到5.529万亿美元。
此外,二线都市圈消费增速普遍高于一线都市圈,其中郑州、长沙、西安等都市圈消费增长迅速、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中国消费者需求依然旺盛,仍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引擎。
比如,教育文化娱乐在居民消费占比中出现了较大回升,三季度较一季度提升了1.5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居民对于精神层面的消费日渐增长。它是一个商品销售金额的概念,不包括自给性消费(虚拟消费)和服务消费,因而不是一个最终消费的概念,无法准确完整地衡量真实消费水平。
调查显示,育儿成本占比已接近我国家庭平均收入的50%。医疗保健消费较一季度提升了0.7个百分点, 较去年同期上涨了0.2个百分点,居民对医疗支出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居民对服务型消费支出的重视。